一、博士层次职教师资需求分析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博士层次职教师资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国外一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瑞士)的职业院校一般要求教师达到博士水平,还要求具有一定时间的企业从业经历,并通过专门的国家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
我国一些职业院校也不例外。我国“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学校共197所,这些学校师资水平普遍较高。对这些院校的招聘计划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招聘教师时越来越倾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2020年3月份的招聘计划中要求全部为博士研究生;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的招聘计划也以博士研究生为主。随着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深入实施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博士层次职教师资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
(二)本科职业教育建设需要博士层次职教师资
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的开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深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对于教师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等要求也明显提升,需要大量博士层次教师参与本科职业教育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要求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中博士教师比例不能低于15%。从本科职业教育建设对于高层次师资的需求,以及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对博士教师比例的要求可见,博士层次职教师资已经成为本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建设严重滞后
当前职业教育进入改革创新、提质培优的新阶段,国家也提出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现有的专业带头人虽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专业知识和能力老化,在行业企业影响力不够,尤其是创新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需求。职业院校创新发展,需要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作为专业带头人,其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在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水平较高,能够把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及其培养的规律,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生产、工程的实际问题和教育教学问题,推动技术技能创新、课程与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
二、博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现状
(一)“双师型”博士层次教师培养数量不足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现阶段对于博士层次人才的引进更加关注数量,而不是“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定位,将教学科研、课程开发、工学结合等融会贯通的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尚未进入职业院校视野。从我国博士培养机构看,教育学博士和教育博士的培养集中在普通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非教育类博士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来看,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仅有12所,培养目标层次集中在本科和硕士,除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双师型”博士职教师资培养项目外,目前还没有专门培养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的单位。从非教育类专业博士培养来看,大学和科研院培养的专业博士,缺乏职业院校所需的“双师、双能”。可见,对“双师型”博士层次教师的培养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途径和平台。
(二)职业院校博士层次教师成长环境不佳
博士层次人才在工作初期,其成长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研究氛围和研究团队等,这些恰好是职业院校最为欠缺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931所高等职业院校2018年度的科技经费投入,其中经费超过1000万元的有53所,仅占6%,而不足10万元的院校有245所,占比高达26%,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院校有329所。科研经费的投入从侧面反映出职业院校科研环境以及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如科研经费排名首位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博士447人,2020年科研社会服务经费达1.3亿元,反映出该校具备良好的科研环境,能够为新进博士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研究氛围和组建团队的条件。相反,科研经费较少的院校,科研项目缺乏,也缺少科研设备等的投入,缺少吸引和留住学术型博士教师的条件。
由于职教“双师型”教师培养数量不足,职业院校引进的博士虽学术水平较高,但专业技能薄弱,而且在博士培养阶段没有接受过相应的职业技术训练,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另外,国内培养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也是侧重职业教育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技能习得规律等把握不准,不能很好地将教育研究和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解决不了职业院校缺乏高层次专业带头人的问题,而且他们也很少进入职业院校从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工作。
(三)职业院校缺乏培养学术型博士层次教师的积极性
对于博士的吸引力,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源、人才待遇、基础设施等与本科院校或大型企业相比都处于劣势。现阶段大多数职业院校仍然以教学工作为主,引入学术型博士层次人才后,在缺乏博士人才成长环境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其科研项目很难开展,不利于博士人才学术生涯的成长,难以留住人才。职业院校对于博士层次教师的需求量较大,除了引进少量博士层次教师外,主要靠内部培养,而内部培养主要是依托普通大学,除了专业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外,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而且许多博士生毕业后离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自己培养的博士大量外溢,导致其缺乏培养博士生的积极性。
三、“双师型”博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对策
(一)明确工学与教育学相融合的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双师型”博士层次教师作为一种交叉学科的高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既有深厚工学学科基础和实践能力,又有深厚教育学理论基础和研究应用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理论方法解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既有别于学科型工学博士,又有别于教育学学科博士,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在职业院校中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工学和教育学对应的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角度、方法、手段、目的都不同。在职业教育领域,工学研究重点在于通过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面向的是生产过程;教育学研究重点在于掌握人的成长规律和培养规律,通过课程改革、模式创新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人的培养过程。职业院校专业(群)的构建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博士层次职教师资的研究能力集中表现为对专业教学领域尤其是课程开发和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能力。
(二)坚持以工学硕士为主要招生对象
“双师型”博士层次职教师资在工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都要掌握较深的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而在正常的博士修业年限内完成博士生的工学与教育学跨学科培养是有困难的。因此,职业教育“双师型”博士培养应招收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工学硕士,招生对象在入学前已经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在博士阶段以教育学能力培养为主,并将教育学能力与工学能力进行有机融合,最终达到工学与教育学融合的博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的能力要求。在博士阶段课程安排要以教育学专业课程为主,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工学课程以专业领域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为主开展专题教育。
以工学与教育学融合培养为主线,以工学与教育学交叉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为基础,形成以专业教学法为核心的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工程实践等内容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在于提高学生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育研究方法和教学科研能力,以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理论解决工科教学问题的能力为主。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强化学生相关领域技术技能,使学生了解产业发展趋势、熟悉专业相关岗位操作技能和产品生产制造过程,开发相关技术技能教学资源,提高学生专业教育教学能力。
(三)与职业院校对接培养专业领军人才
“双师型”博士层次职教师资的培养,以职业院校在职教师为培养对象,实行定向培养,博士生毕业后仍回到原单位工作,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参与博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的积极性。人才培养采用“1+0.5+0.5+0.25”(理论+企业实践+教育实践+技能训练)的交错培养方式,即一年在校学习理论,半年在企业实践,半年在生源所在院校进行教育实践,返校后进行半学期技能训练。科研能力训练贯穿培养全过程;教育类课程以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方法等为主;毕业论文选题既体现工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又立足解决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博士毕业后回到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等领域发挥带头作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
博士层次职教师资作为职业院校领军型专业带头人,要具备跨学科视野和跨学科专业融合能力,组建由工学导师、教育学导师、职业院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校—企—校”联合导师组。培养院校作为博士培养基地,承担博士生的理论教学、课题指导等培养工作的主体部分。工学导师作为导师组组长,带领导师组成员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指导学生选题、统筹协调培养计划的落实;教育学导师负责学生教育学理论及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学术和实践训练。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博士生培养的校外实践基地,分别承担着博士生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工作。职业院校导师要为博士生制定教育教学实践课题和项目任务,提升博士生教育实践和教学能力。企业导师作为博士生校外工程实践的负责人,承担着为博士生提供工程前沿实践课题的责任,通过工程实践使博士生掌握工程发展的前沿技术、提升实践能力。
作者:蔡玉俊/郭家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讲师,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