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产业学院面临的实践矛盾
从产业学院直接参与者——企业和学校角度出发,对14个产业学院的相关企业和建设学院28类人群代表进行了深度调研与访谈,通过整理发现,当前产业学院面临的困境和矛盾主要集中在行业协会角色价值、运行机制和内部治理、双驱目标矛盾冲突及协调三个方面。
(一)角色矛盾:行业协会在现代产业学院中角色缺失
当下我国行业协会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需求,行业协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行业协会主动参与性低。进入职业教育高速发展阶段,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鼓励行业或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建设,但政策文件未对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提出明确指导和规定,导致诸多行业协会在具体落实中没有实质性举措和成效,只停留在被动参与。如,在建立产业学院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学校多直接与特定产业中某一龙头企业(大集团)合作成立产业学院,这种产业学院多以龙头企业名称来命名。然而,产业学院的建立初衷要以整个产业为依托,由于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产业未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导致同一产业链上其他竞争关系的大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很难参与其中。以某一企业名称为命名方式的产业学院,在称谓上具有行业排他性,影响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如校方某一参与者指出:“这种‘一对一’合作方式让其他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很难参与进来,也增加了参与建设产业学院企业的风险成本。企业提供的人才培养信息较为集中,缺乏普适性,制约产业学院建设预期效果的达成。”另一方面,行业协会某种程度上社会认可度低。由于行业协会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组织,被赋予的权力有限。这导致行业协会既无决策权也无财权,在社会参与角色中定位模糊,应有职能得不到多元化发展,其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形式与功能服务单一化趋势明显。这直接影响行业协会参与产业学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二)治理矛盾:现代产业学院内部运行机制混乱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其内部管理结构、管理能力仍处于探索阶段,在缺乏行业产业的现实参与下,其具体运行实践不免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校企协同管理机制不完善。首先,目标清晰度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在多元主体共治共管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产业学院的目标是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机衔接,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建设目标的宏观性导致部分企业出现“对学校的建设计划和运行机制不了解,双方未能就产业学院的建设达成清晰一致的目标与建设计划,难形成合作与沟通的有效机制”的现象,企业对合作建设产业学院的具体目标、合作计划和具体措施等了解度不够,校企沟通协同机制的缺乏,制约了产业学院的高效发展。其次,双主体的产业学院建设机制与校企各自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性,影响产业学院的运行效率和建设成效。公办职业院校的“泛行政化”管理体制与企业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导致产业学院在日常管理运作中出现运行机制矛盾。“随着学校和企业在多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涉及的校方和企业事业部门非常多,易出现比较难进行资源的匹配和协同的现象,学校的制度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以及公司的流程规定限制,导致实施举措落地速度较慢,效率不高。”
另一方面,校企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异质性。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产业学院,落脚点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校企双方协同育人是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内在要求。但在实践中,校企双方不同的育人理念和育人能力制约着产业学院的预期育人成效。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秉持着培养和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又关照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品格的培育,以期赋能学生的终身发展。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学生的期望集中于技术技能单一能力方面的培养,校企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呈现差异性。“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过高,企业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无法支撑”等问题日渐突出。其次,在人才培养能力上,校企双方均易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企业虽然非常愿意参与产业学院育人合作,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但企业对教育并不是很专业,企业师傅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希望在校企合作中能更多做好学校侧的支撑工作。”与之对应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虽有足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但大多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在他们实践教学中捉襟见肘,主导性不足。同时,“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人才就业无保障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校企协同育人建设成效。
(三)目标矛盾:现代产业学院中多方目标利益冲突明显
现代产业学院办学的多元主体性包含了参与主体组织与人员的价值选择,其中,公益性和营利性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是产业学院特定价值属性的现实表达。产业学院中产教融合的推进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行为方式,而是活动主体一定价值观念在现实中的体现。公益性行为是以谋求社会效应为目的,一般涉及的范围较广、规模较大、受益面宽、服务期限长、影响比较深远。而非公益性(营利性)行为涉及的范围则相对较窄,规模、受益面、影响等都没有公益性行为大。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型组织形式的现代产业学院因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其价值属性和行为属性较其他产教关系更加多元复杂。
职业教育平等、非经济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作为办学主体之一的学校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平等、普适的教育公益价值观要求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模性、平稳性和长期性。当前为满足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遵循个体差异下的因材施教,要求职业教育在适配当下产业发展要求的规模教育基础上要不断引领科技创新,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然而,目前高等教育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发展转型的需求并不协调,人才过剩和人才短缺并存。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调整,技术技能型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人才培养供给也在很大程度上与产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产业对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迭代的现实需求要求学校为企业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智力支持,科学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制约高端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在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创新的调查中发现:“我们培养的学生多数到大企业辐射范围的二三级生态圈层企业就业,真正到大企业核心部门就业的极少。”职业学校通过知识生产完成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输出的目标较难完成。
企业作为产业学院的办学结构性主体,营利性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认知逻辑和行为导向。立足市场经济背景,紧追产业动态发展,通过竞争手段追求经济效益,实现利益最大化产出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调查中发现:“接收产业学院培养的所需人才和追求技术改进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两大内生动力。”然而,追求快速高效的思维逻辑使得大多数企业缺少长远的战略性思维,把产业学院视为一定时期内基于特定需求而进行的合作形式,未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纳入自身长期建设发展规划。一旦企业的经营策略调整或阶段性人才培养需求消失,产业学院的举办动力也会随之消退。“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的选择人才的层面,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关键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企业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以及通过建设产业学院加深校企合作也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运行逻辑
(一)行业协会参与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前提
现代产业学院主要面向并依托区域产业发展,以服务区域产业链集群式发展为导向,强调区域龙头或行业领先企业的实质性参与,与职业院校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指出,现代产业学院要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强调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行业协会作为行业内企业的集合,是企业单位联合组成的非官方组织机构,具有中立性、组织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等特征,是职业教育对接政府管理的重要渠道和有益补充。作为一种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调节政府政策化和企业市场化的第三方形式,行业协会了解本行业领域内的前沿技术、内在运作状态,以及当前产业人才需求与供给匹配情况,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对产业学院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行业协会可有效调节校企利益均衡、满足多元主体诉求。当政府与社会,企业与学校、政府与企业之间出现价值、目标、利益冲突时,行业协会的中立性使其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诉求表达、利益分配、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多元办学主体的现代产业学院中,行业协会的作用尤其凸显,它是调节各办学利益主体间的交流纽带,是产业学院实现共享共管共治、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参与者。其次,行业协会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资源整合、保障信息交互顺畅。学校与企业分属不同的类型领域,存在不同的信息沟通体系和交流通道,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校企合作难深入,双方资源难整合。非政府组织的行业协会集多方信息于一体,是信息资源交流整合的汇聚地,为校企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交互提供保障。再次,行业协会参与产业学院办学有利于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集合体,在对接经济动态变化格局、市场人才规格需求等方面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解决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带来的人力资源匹配难题,实现职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
(二)产学研是现代产业学院的核心功能
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新型模式的现代产业学院,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探索四链有机衔接机制,努力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为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产学研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对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产业学院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转型升。一般来讲,企业是高新技术的需求者和使用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高新技术的研制者和生产者,企业通过和高校合作能够获得先进技术引领科技创新、创意研发、产品更新换代等潜在资源,帮助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挖掘潜力,从而促进企业立于科技创新前沿的不败之地。
其次,产业导向的研发过程及成果反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开展的科技创新研发过程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强化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促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产业升级换代的技术研发过程,深入了解产业(企业)实践前沿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也为学校实现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落地培养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现实通道。
最后,加强产业学院产学研多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共治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创新组织形式。产业学院中产、学、研各所属主体通过合作耦合互动,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多方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各主体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对各自单一取向利益的消解和多元长期稳定利益的综合,有利于在产业学院中充分发挥各主体的有利作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良性合作机制。
作者:宁启扬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博士 文章来源: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