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特点表征与优化路向

发布者:张顺发布时间:2023-09-05浏览次数:16


一、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特点表征

教师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课程观,也是一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其以所有课程为载体,要求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仍在于课程本身。因此,以课程为出发点,探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是应然之举。课程主要由主体、客体、介体与环体等四要素按一定的联结方式进行,课程思政亦是以上四要素在教育领域按一定的方式展开,即主体在某种环体下,选取特定的介体将思政内容传递给客体。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显示出相应的差异属性,主要表现为课程思政主体的多元性、课程思政客体的技术性、课程思政介体的职业性、课程思政环体的社会性。

()课程思政主体的多元性

职业教育无论是教学、硬件建设,还是其办学格局等都具有跨界的性质,也正是这一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主体的多元性。所谓“跨界”,是指突破单一主体或内容的范围,超越不同主体与内容之间的分割线。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恰是一项超出学校单一教学主体,涉及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实践活动,且各主体在活动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定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一是,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力军,其主要负责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融入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秉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认识世界、分析世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社区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师傅等在课程思政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明晰并辩证看待自身的社会角色,深化学生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培养其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激励学生以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以确保学生思政学习的有效性。

(二)课程思政客体的技术性

课程思政客体主要是指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的受教育者。一方面,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客体具有掌握某种职业能力的技术性。职业教育旨在对准备从事或正在从事某种生产劳动的人提供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教育,其主要面向社会职业,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培养个性化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客体的技术性,该类客体主要是有意愿从事或已在技术技能岗位工作的人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客体具有追求某种技术精神的技术性。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大力弘扬和推进技术理性,让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性存在。换言之,职业教育技术理性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职业能力,而是技术精神。新时代所倡导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便是技术精神的文化表征,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正是超越职业能力、追求技术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也表明职业教育思政客体应当是具有技术精神的技术性人才。

(三)课程思政介体的职业性

课程思政介体主要是指以核心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元素为主要内容,由主体向客体传达而采用的教学方式或手段。其一,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性决定了该教育类型下课程思政介体的职业性。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重在跟随时代步伐,为社会提供满足不同需要的“职业人”。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时,应当深化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并进行职业化实操指导,引导学生了解各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熟知各行业的职业精神与职业规范,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以此培育出“道器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其二,职业教育的课程特色使得其课程思政介体彰显出职业性。实践实训课是职业教育课程的一大特色,在此类课程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以真实的工作情境为依托,将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与职业责任感,促使学生在职业化的情境中自觉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匠人品质。

(四)课程思政环体的社会性

课程思政环体是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所处的环境条件,包含课堂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课堂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于职业院校而言,不仅包含“教室”第一课堂,还囊括“实训基地”第二课堂、“企业或工厂”第三课堂以及“网络”第四课堂。如是说,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局限于教室内,还可以在实训基地、企业、工厂、赛场、线上网络等地方进行,由此不仅构成了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环体的多向性,也构成了环体的社会性。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主要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其典型的教育模式。因此,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同样需要在广泛、多维的环境中体现知行合一的实践价值,将理论知识落实于行动,在专业实习或实训中突显思政元素,例如,德技并修、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以呼应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社会性。

二、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向

(一)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教师主体的思政育人能力

第一,培育教师自觉育人意识。各职业院校应系统组织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等参加会议、讲座以听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讲话,学习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会议精神,以增强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了解度与认同感,进而自觉深化使命责任,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第二,构建教师间的协同育人格局。打造专兼结合的教研团队,引导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教师等开展集体备课,协作研究与协作教学。同时,建立各教师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机制,为各主体间的思想交流与研究创造条件,让思政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教师解决其思想上的困惑以及教学上的迷茫。第三,提升教师思政能力。一是职业院校应加强对教师在各层级上的课程思政培训,以使各教师主体对课程思政具有更广的认识与更深的了解。鼓励没有思想政治知识背景的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厚理论素养,奠定良好的课程思政基础。二是加强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指引。可通过精品课程的打磨或聘请专家指导等形式,就课程思政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反复研究、商讨或是与相关专家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教师解决其所面临的疑惑与挑战。第四,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考核贯穿到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考评、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各个环节,督促所有教师自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课程教学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二)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构建课程与思政融通的支撑体系

课程作为职业教育思政育人的基本载体和实施场域,其本身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介体,始终存在着知识的传承与精神教化间的张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是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的结合。但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职业性愈加明显,应用与实践特征就更为突出。这是因为,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学生具有更强的职业意识,更明确的实践目标。因此,深入挖掘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元素进行有机融合,构成课程与思政相互融通的支撑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从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角度,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挖掘思政元素。对其中所蕴藏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各课程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需要及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向受教育者进行生动阐释,以培植受教育者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例如,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等都是党和国家坚持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其次,从职业教育专业课角度,要结合课程归属的学科和专业挖掘育人元素。不同的学科或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侧重,相应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有所不同,例如,烹饪专业的健康、卫生;早教专业的耐心、爱心;会计专业的细致、诚信等。这要求各课程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锚定课程教育目标尤其是能力和素质目标,重构教学内容,锤炼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自然融入课程。最后,从职业教育实践课而言,一是依托产业、行业与企业挖掘价值元素,二是结合岗位职业素养需求挖掘育人内容。一方面,职业教育应当回应行业与企业中的现实问题,探索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育人元素,在认识和了解产业、行业或企业的历史演变、现实状态、发展动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企爱岗情怀、创新能力与奋斗精神;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应聚焦岗位特征和职业素养需求来挖掘其中的价值元素,应着眼于“点”(课程)、“线”(专业)、“面”(专业群)、“体”(产业链),坚持从点到体,又从体到点的方式探析学生未来从事行业和岗位的职业要求与职业规范,并将该类要求与规范落实于实际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内容精准滴灌于课程,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探索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与时机

其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变革与提高,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类型化特征愈加明确,职业教育中的课堂不再囿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第一堂),还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毋庸置疑,每种课堂类型所适切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结合不同的课堂类型课程特点,探索启发式、讨论式、融合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同质异体的教学方式,运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多元教学模式,在差异化的课堂上开展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其二,综合运用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强化实践价值。职业院校应深入开展多种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市场调研、参观学习、践习活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为职业教育学生搭建纵向贯通的思想桥梁,促使学生在对理论问题的审视中,以及对实践问题的解决中强化自我认知,将自身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提高思想觉悟。其三,职业教育的课堂具有鲜明的操作性。职业院校教师应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操作的过程中提升合作协同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强化团队意识与责任意识。其四,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需要精湛的课堂设计。职业教育教师需对课堂进行系统设计,梳理出课堂的逻辑主线,注重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堂讲授、交流讨论、实验实训、作业书写等各个环节,以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精准性与一致性。同时,教师主体应找寻将思政元素恰当融入课程内容的时机,比如在课堂中的某个环节或某个知识点进行切入。由此促成专业提升与思想引领有机结合,促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并进,显性驱动知识线,隐性深化育人点,使学生在课堂中受益、在课堂中成长,从而夯实课堂这一“主渠道”的育人基础。

作者:林克松/吴娜梅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副教授/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文章来源: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6